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碳纤维棒工业-碳纤维棒工业历史和国内外对比

2020-08-27 11:53:13 嘉兴恒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1184

碳纤维的发展是一个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1980年代的主格调是引进。1984-1985年,国家科委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承诺将给予资金支持。

80年代的引进模式时,国际上在做工业化与商业化;90年代我们进入最困难时期时,国际在并购与资源重整;2000年代,我们狂飙猛进时,国际巨头貌似平静,实则准备碳飞机、碳汽车及碳叶片的巨大应用;2010年代,我们在反思、在优胜劣汰,而国际在收获大应用带来的大收益与大发展。对照历史之下,其实我并未太遗憾,毕竟我们60、70、80年代的工业技术、企业化的水平与世界同期差距甚大,90年代的主格调是“下海经商”,肉吃得容易,谁还会去啃“硬骨头”?
如果要讲遗憾,就是2000年代之后,实验室技术简单放大,直接跃进工业化,缺少的工程化技术开发,在
碳纤维棒企业的工业装置上烧钱来做;技术无特色,落后技术重复建设。这其中,提供技术方盲目自信,对工程与工业缺乏基本的敬畏,企业家利用小农经济(或简单制造型经济)获得的成功经验用于碳纤维,对复杂产品技术缺乏思想与战略;社会对高科技招牌行骗缺乏辨别能力,尤其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多次被骗,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充分反映了整个社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态。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必然要交的学费。

2019年的全球市场,除了如航空航天、体育器材、汽车、建筑补强、模塑混配等静电分市场的稳步发展之外,风电、压力容器市场增长迅速,这是驱动整个市场的重要引擎。另外,各大碳纤维公司均看好单通道飞机平台大量采用碳纤维定制加工材料的前景。这些均为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全球化的今天,严格意义的“自主创新”是不客观与不现实的,更多地是在人类成果基础上的碳纤维棒集成创新或再创新。我们需要解决“短板”与“卡脖子”难题,练好技术内功,目的不是自给自足、自我封闭、与世界为敌。用更强的能力融入世界高端产业链及生态,是碳纤维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之路。

在线留言

留言
TOP